•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他乡的童年

他乡的童年

主演:
周轶君
备注:
全6集
类型:
综艺
导演:
周轶君
年代:
2019
语言:
国语
地区:
大陆
更新:
2022-12-10 23:24
简介: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详细
相关综艺
他乡的童年剧情简介
综艺《他乡的童年》由周轶君主演,2019年大陆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探寻的旅途上,轶君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
他乡的童年影评

打开优酷想看点啥,首页推荐被名字吸引了——《他乡的童年》。目前看了才更新出来的第一集——周轶君在日本两家幼儿园的实录跟拍采访。

说实话我对周轶君并不太了解,这个上海女人,之前在《圆桌派》的几期里面看到她,始知她有个瑞士老公,是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后来看了一些她的介绍,是70后处女座,不算年轻但是以已知的年龄再看她有着容易显见的年轻,保养真是一门关于精贵的学问。她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随后进入新华社工作。02年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曾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05年出书《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记录她在中东的所见所闻。2006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任职至今。

这份履历,做这档探寻他国——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成果目前领先国际的国家——幼少儿教育实况的纪录片的导演应该是可一一看的。

作为一个毕业两年来,一直在教育行业摸爬,一直与3-5岁的幼儿相处的曾经的老师,其实有点冲动想聊一聊触动我的几点:

纪录片中出现的第一家日本幼儿园——大阪莲花幼儿园,这所幼儿园的园长告诉周轶君:这所幼儿园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同时也在教育家长。

校长在接受周轶君采访的时候,表达出这样的观点:

【幼儿教育不单单是针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包含父母、监护人、地区等元素组成的大型社会构造中来思考。】

【我们感觉小孩子毕竟是比较弱小的,比较需要照顾,也需要成长,而在这个照顾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大人能够得到成长。】

我在这两年的工作实践中,从consultant到Local teacher ,接触到了80后这一群体中的家长,去年开始有明显的感觉,90后的父母也开始陆续出现,在这个过程交流的过程中,能明显的感觉到家长在孩子幼儿阶段所隐藏的焦虑、不安、渴求。在做consultant的时候,接触到的比较多的问题是关于教育理念上的普及,很多时候,consultant其实做的重复最多的工作是在给家长普及一种教育理念以及介绍这种理念背后的动机、背景、发展、成果。其实,大部分带着孩子来参加试听课的家长,即使试听完,和consultant聊完,这个过程不报名的家长居多数,但这也是他们接收讯息、学习幼儿教育的一个过程,而关于这一个小时的咨询,作为consultant 来说,他没有任何的报酬,家长在这里面无论如何其实都是受益的一个过程,这其中的外教的试听课、校区的参观与服务,consultant免费上的一堂课,虽然所有的consultant 都面临工作赋予的成单压力,但买卖市场是合乎准则的,家长的认可与否也取决于他自己,常常听到家长的困惑,“孩子该不该这么小就学习外语”、“这么小的孩子要以玩为主”、“幼儿阶段的孩子没有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力”、“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幼少儿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教育行业里面的主力需求与支撑,他们的家长都是80后,而80后这一群体,其实,他们是接受了教育的一代人,而且基本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大学教育。对于80后来说,大学教育还没有滥觞,还能称得上高等二字。但其实这种学历程度并不等于他们在面临亲子教育时能做出基于自己学历体系之下的判断与认知。我的consultant之旅,就在这种拉锯中不断的普及这种超前教育的理念,基于我们的国情,基于我们尚处的发展阶段,基于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基于千千万万焦灼而又碰壁的家长,预见到这所有的背景,再谈教育,话题多少变得沉重,至少目前在中国聊教育,不会很轻松,不论怎么聊,话题都会无可控制最终与阶层相勾连。又变成一个无法解决的刺痛,在这种刺痛与现实下,我们或许能多少理解那些80后、90后父母的overactive 。

站在sales manager 的角度,我是一个很失败consultant ,没过多久,我就被转岗,被调到我能发挥的岗位上,而这短暂的consultant 的工作,带给我的冲击与沉重,是长久的,从此我对那些带着孩子风里雨里参加试听的妈妈多了一份同情与理解,理解他们的用心,包括焦灼,包括激进。

后来做了Local teacher之后,接收到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的家长有着天然的概念:孩子送进学校之后,一切学习结果都由学校和老师负责,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他会自动给自己弱化,或者退出参与。这一点,在日本的幼儿教育中是看不到的,当然是有多方的原因所促——诸如日本的全职妈妈承担孩子的教育,不会出现父母角色两方的“真空”、日本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等等。

还有就是对待幼儿吃饭问题上的很多妈妈的头痛、玩玩具时间的规定达不到效果、小朋友的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而恰恰这些最让新手妈妈苦恼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纪录片里面都有涉及到,触动蛮深……而这些,或者50分钟的这个纪录片的第一集,能多少给我们一点点启发?

我在看的时候,潜藏在我久远记忆里面的学生时代的事情开始苏醒——初中遭遇小集体霸陵、小学鼓起勇气保护常常被男生欺负暴打的女孩,这些事情太久太久没有被触动,都已经蒙尘,再次想起来,都是童年中斑创的与成长有关的事情,现在回看,已经相当旁观、冷静。但是成年之后性格里面的某些偏执、骄傲、戾气、敏感,却又的确在某个幼小的瞬间根植。

这个纪录片,是今天(28han)优酷平台首播。能在首播当天以极偶然的方式看到,其实还是很喜欢这个话题的,可能与我专业、工作经验则有关,虽然我我现在已经离开教育行业。

看下集预告是要去芬兰的一个学校,看孩子的年龄,应该是小学教育。看的时候以为6集都是围绕日本的教育,才发现并不是,如此看来,应该是目前世界上幼儿教育或者说是教育领先的几个国家的教育采访的纪录片,还蛮期待下集芬兰篇的,芬兰是全世界教育比较出名的,他们的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童年的快乐与零压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