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

主演:
Harvey,Maia,Eriand,Thanasis,Yorgos
备注:
HD
类型:
战争片
导演:
Theo
年代:
0
语言:
法语
地区:
法国
更新:
2024-03-02 21:31
简介: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尤里西斯之旅/尤利西斯的影片首先回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巴尔干半岛的第一部无声电影,该片描述了女性纺织工人的生活。主角(哈维凯特尔)是希腊裔美国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他带着感慨回到家乡,寻找电影开始的地方。他告诉他的同伴他在这里度过的时光.........详细
相关战争片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剧情简介
战争片《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由Harvey,Maia,Eriand,Thanasis,Yorgos主演,0年法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影片首先回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巴尔干半岛的第一部无声电影,该片描述了女性纺织工人的生活。主角(哈维凯特尔)是希腊裔美国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他带着感慨回到家乡,寻找电影开始的地方。他告诉他的同伴他在这里度过的时光......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影评
灵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凝视自己的灵魂。——片头的柏拉图名言。这句话放在片头可以说完美地符合了本片的主题。
本电影如同安哲早期的《流浪艺人》一样,表面上的时间非常有点复杂,所以为了理解准备电影,必须理清其时间线。
剧情
Manaki兄弟的默片
 影片一开始,导演安哲罗普洛斯就回顾了巴尔干电影之父Manaki兄弟的一部短片,这部短片描述的是巴尔干妇女劳作的场景。之后电影逐渐进入了现实的世界,一位曾与Yanaki Manaki(Manaki兄弟中的哥哥,二战后住在希腊,弟弟Milton则住在南斯拉夫)共事过的老人,告诉本片的主角——一位长期居于国外的导演,Manaki兄弟有三卷尚未洗出的胶卷,这些胶卷勾起了他的兴趣。这位导演被那三段胶卷所吸引,开始了一场在巴尔干的旅行。在片中,由于主人公没名字,我们不妨用剧本中对他的称呼“A”来称呼他。A来到了希腊的一个小城,参加一场电影的放映,但这场电影放映式却引起了当地东正教徒的不满,当地东正教徒手持着蜡烛上街游行。实际上他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这场放映式而来,他的到来是为了寻找Manaki兄弟那三卷胶卷的踪迹,可他同事的回答却令他失望,于是他准备前往今天马其顿的比托拉(片中用的是奥斯曼时期的古名:Monastir。Milton Manaki在这里逝世) 的电影档案馆寻找线索。
阿尔巴尼亚
 A走着出租车来到了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边境,在那里他看见了被遣返的非法移民,还有一位由于战乱与自己姐姐分离近50年的老妪, 她正准备去阿尔巴尼亚科尔察寻找自己的姐姐,A便让她坐上了出租车。进入阿尔巴尼亚之后,安哲用一组长镜头展现了阿尔巴尼亚白茫茫一片的雪景,还有共产党时期的老旧砖楼,以及那冒着风雪前往希腊的人群。老妪回到了科尔察,可早已物是人非,唯一能与旧时代相联系的,就是那清真寺的诵经声。在片中,阿尔巴尼亚给观众的映像是一片肃杀的雪景,毫无生气,整个阿尔巴尼亚在巴尔干显得是如此苍白,破旧,这里的历史也如此。
 出租车来到了阿尔巴尼亚与马其顿的边境附近,在这里,因为风雪出租车停了下来。在这里,A与出租车司机同饮一瓶酒结为了朋友,出租车司机对他说道:“你知道吗?希腊人是一个正在消亡的民族……”
马其顿
 A来到了马其顿的比托拉(Monastir)的Manaki兄弟的纪念馆,试图找到与那三卷胶卷有关的线索,在表明了目的之后,他希望这里的工作人员帮他接洽斯科普里(马其顿首都)的电影档案馆,在这里,他认识了这里的一位女职员,他与她一同坐上了前往斯科普里的火车。到站时,女职员告诉他斯科普里没有他想找的东西,A便放弃了下车的念头,与女职员一起乘火车前往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火车来到了马其顿与保加利亚边境,A与女职员因为护照问题不得不下车,他们来到边检站时,A知道这里曾是Yanaki Ma-naki被判刑的地点,就在工作人员对他进行检查时,时间突然从现代转入了一战时期,A化为了Yanaki Manaki,被拉入了审讯室,Yanaki Manaki先是被判了死刑,但后来被改判流放普罗夫迪夫(希腊人叫做菲利普波利斯),后来时间又进入了现代,结束了边检的尤利西斯,穿越了边境,与女职员一起继续他的行程。
罗马尼亚
 火车进入了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车站,A向车窗外望去,窗外的场景回到了二战的末期的1944年底,回到了A的童年,他的母亲在月台上等待着他,随后他们坐上了去康斯坦察的火车。镜头来到了康斯坦察,可这里已经被苏联占领,到处都可听到《卡秋莎》的歌声,还可以看到举着红旗游行的民众,社会主义已经开始侵染这片土地。A和母亲回到了他们家——一幢别墅,他们一家在这里举办舞会。观众通过这段意识流可以了解A童年的经历,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共产党上台后他们一家不得不移居国外,他的童年与巴尔干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之后镜头逐渐切回到了现代, A告别了比托拉的女职员,乘船从康斯坦察前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船上运载着被拆卸的列宁石像。A站在船首,身后就是列宁石像。共产党在巴尔干就像列宁石像一样破碎,但那个时代却近得就像转身就可触及。多瑙河畔的人们不停地对列宁石像画十字,这是人们对旧时代的告别,共产党时代就这样渐行渐远。
从塞尔维亚到波斯尼亚
 A来到了贝尔格莱德,这个塞尔维亚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在那里他遇见自己的一位朋友,从那位朋友那里他得知Manaki兄弟的那三卷胶卷被保存在萨拉热窝,他便依然划着小船离开了贝尔格莱德,沿着萨瓦河再沿着波斯尼亚河向萨拉热窝前进。
 这时,镜头又切换到了一战的时代,Yanaki Manaki被流放到了普罗夫迪夫,然后在一位保加利亚当地妇女的帮助下顺着evros河划向希腊,途中,他们来到了那位妇女的村庄,可村庄早已是一片废墟,妇女呼喊着亲人,可除了废墟,什么也没有。妇女给Yanaki Manaki换上了亡夫生前的衣服,她仿佛又遇见了自己的亡夫,扑倒在了Yanaki Manaki的身上。
 转眼间,镜头又切到了现代的萨拉热窝。当时的波斯尼亚正处于内战之中,萨拉热窝是内战双方所争夺的焦点。他找到了萨拉热窝电影档案馆的艾弗李维,Manaki兄弟的那三卷胶卷就保存在他那里,由于Manaki兄弟未公开,洗这些胶卷的药水一支部为人所知。艾弗李维正在寻找药水的配方。在艾弗李维那里,他还恋上了艾弗李维的女儿Naomi。艾弗李维配出了洗胶卷的药水,成功洗出了Manaki兄弟的这3卷胶卷。城市渐渐漫起了浓雾,李维说:“起雾的日子是值得庆祝的。”A与李维一家在雾中在被战火破坏的萨拉热窝漫步,倾听着停战时乐团演奏的音乐,观看着年轻人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去河边散步。可远处传来了汽车的引擎声,电影镜头定在了浓雾上,接着传来军人们怒斥、妇女的央求、哭泣,以及枪声,李维一家在雾中被枪杀……
剧情之外
 安哲的这整部影片给人以很大的震撼,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几乎走遍了整个巴尔干, 涉及三个对巴尔干有重大影响的时代:一战、二战末至冷战初、90年代。还有那一组组长镜头,和近乎混乱的时间……
 不可否认,Manaki兄弟是影片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片中所说:“他们(Manaki兄弟)对政治、民族没有兴趣……他们只对人民感兴趣。”Manaki兄弟记录的正是巴尔干的人民和历史。Manaki兄弟穿梭于巴尔干各地,记录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代表,而是整个巴尔干的象征。他们的影片是巴尔干人自己的历史,那三卷未知的胶卷承载着巴尔干未知的历史。A寻找胶卷之旅,正是追寻历史之旅。“灵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凝视自己的灵魂。”民族需要了解自身,也要凝视自己的历史。Manaki兄弟正是巴尔干历史的见证人。历史的吸引,使A踏上了寻找胶片之旅——以电影的名义寻找着遗忘的历史。
 安哲在片中使用了一些Manaki兄弟时代的地名,安哲混淆了过去与现在,在这场旅程中时间相互交叉,时代变得模模糊糊,时间变得不那么重要,A的旅行不是他一个人的,A、童年的A、Manaki兄弟(都是由同一个人饰演)参与了这次旅程,旅行跨越了时空,在旅行中A与Manaki兄弟、巴尔干的历史相融为了一体。A的旅行是对巴尔干的发现、见证之旅,要倾注他的一生来完成。他的身上甚至还可以找到奥德修斯的影子。A不停地旅行,就像奥德修斯一样,但与奥德修斯不同,A的旅行不会有终点。
 旅行中有三个女人——马其顿的女职员、 保加利亚妇女、艾弗李维的女儿Naomi(当然还有那位雨中的希腊女人),这三个女人不禁使人想起奥德修斯旅程中的3个重要的女人。这3个女人均由同一女演员饰演,许多角色都有同样的面孔,巴尔干的历史也像这些面容一样,不断重复相同的内容。
 影片中的三个时代——一战、二战末至冷战初、90年代的战争,战争对巴尔干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巴尔干的格局。片中的出租车司机曾对A说:“你知道吗?希腊是个即将消亡的民族。”很多时候,巴尔干的命运是多灾多难的,列强的争夺,巴尔干人对自己忧心忡忡,反而更加加深了解巴尔干的渴望。
 安哲将整个巴尔干视作自己的故乡,整部电影充满满了浓浓的乡愁,一种跨越国家、民族与时代的乡愁,他借着A寻着巴尔干历史,追寻巴尔干共同的记忆,还思考着巴尔干的未来。一个民族了解自身,首先要凝视自己的历史。
镜头、意识流
 安哲的长镜头非常优美,也非常长(家庭新年舞会那一段镜头甚至长达9分钟),也许看完这部电影映像最深的就是浓雾中的萨拉热窝,浓雾掩饰了战争的痕迹,使人似乎忘却了战争;李维一家惨遭杀害时,镜头定格在了浓雾上,观众听到的只有声音——枪声、呵斥声、祈求声,安哲没有直面杀戮,但这种手法比直面杀戮更使人震撼。
 安哲的这部电影中也有大量意识流。影片中许多地方,在不切换镜头的情况下,立刻转入了A的回忆或者Manaki兄弟的经历。之前已说过,片中的旅行不只是一个人的旅行,时间的混淆,使A、Manaki兄弟更好地融为了一体,过去与现在也融合了——这样做看似混乱,其实并不乱,比如到罗马尼亚之后,进入了长达10多分钟的意识流,这里是A的童年回忆,当时苏联刚刚影响这里,共产党刚刚掌权;之后回到现实,A坐上了载有列宁石像的船,这时共产党政权已经下台。一段意识流、一段现实,就这样互相连接,象征着共产党政权的到来与离去。
没有结束的故事
 本片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故事将永无止境。” 这样的结尾不止在一部巴尔干电影中出现过,在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地下》的最后,打出的字幕就是“Ova priča nema kraj”(这个故事不会结束),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中,故事是一个不会结束的死循环(有趣的是,这三部电影都是1995年左右上映的)。库斯图里卡的那部电影是对历史的另类思考,曼切夫斯基则表现了巴尔干无止境的杀戮,安哲的这部电影包括了以上两者。三部电影可以说记录着历史,因此有必要写出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导演有责任通过电影来追寻民族、国家的历史,探讨民族、国家的未来,我想这就是《尤利西斯的凝视》以及其他巴尔干电影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