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小杜丽

小杜丽

主演:
马修·麦克费登,克莱尔·芙伊,汤姆·康特奈,朱迪·帕瑞福特,埃迪·马森,艾玛·皮尔森,安迪·瑟金斯,拉塞尔·托维,乔治雅·金,阿莱克斯·温德汉姆
备注:
全14集
类型:
美国剧
导演:
AdamSmith,DearbhlaWalsh
年代:
2008
语言:
英语
地区:
英国
更新:
2023-03-09 11:20
简介:
...详细
相关美国剧
小杜丽剧情简介
美国剧《小杜丽》由马修·麦克费登,克莱尔·芙伊,汤姆·康特奈,朱迪·帕瑞福特,埃迪·马森,艾玛·皮尔森,安迪·瑟金斯,拉塞尔·托维,乔治雅·金,阿莱克斯·温德汉姆主演,2008年英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if:"

看过的Charles Dickens不算多,在我印象中他始終笔调温和从容,善意地讽刺人性中那些微小的瑕疵,泪中带笑讲着尘埃中泛出人性光芒的故事,比如Oliver Twist,David Copperfield,《双城记》大约只能算是个特例。因此看到Little Dorrit的名字的时候总觉得大约又是个孤星血泪式的故事,所以一直没抱多大兴趣,直到近日翻出来看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回头一查才发现果然是Dickens中后期的作品。虽然还是有着Oliver Twist的套路与影子,比如主人公扑朔迷离的身世与贫苦童年,以善良和努力,最终真相大白,皆大欢喜。然而Little Dorrit远远不止于此,不然故事到Dorrit一家继承遗产又重新富有起来便可以告终,它的结尾也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即便喜悦之间带着难以磨灭的忧伤与惆怅。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Dickens的爱憎分明,虽然小人物身上可笑的瑕疵依旧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但他对于反派人物却不再给予情有可原的宽容,却是彻头彻尾的批判和控诉;而他写悲剧人物更多了一种深重悲悯的情感,那个轻松柔和的Dickens已经渐渐透露出《双城记》中的冷峻犀利,或许是对世事的了解愈深愈透彻,愈感人间世态炎凉,越发叫人心寒。甫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便忍不住在心中感叹:如果说俄罗斯民族擅长以哲思剖析灵魂,那么英国人绝对是洞察人间百态并以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描绘的高手,而Dickens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加之BBC的拍摄则更是天作之合。不过可惜的是我并未看过Little Dorrit原著小说,所以这里不敢妄自以小说话事,只能谈谈对“剧集”的观感与印象。Little Dorrit的基调是灰暗阴冷的,大约正契合那个年代因着工业革命而起步,资本主义商业文化正繁荣发达的伦敦的形象,表面上一片欣欣向荣,但私底下却是藏污纳垢。那或许是个伟大的时代被不断歌颂,正如剧中的Mr. Merdle——时代的巨人,剧集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几乎不带任何感情,没有嘲讽憎恶或者同情爱怜,纯客观平静的立场反倒让这个人物并不显得讨厌,他大约算是在剧中被Dickens抨击的资产阶级代表中最不让人心生厌恶的一个,故事平静地叙述着他那备受追捧的事业,滥美之词不绝于耳,而他的情绪却一直古怪地畏缩而紧张,或许是他自知自己所建造的是空中楼阁,而最终当事业破产时,他懦弱地以自杀了事,一夜之间仰赖于他的投资者们纷纷破产。他生前虽坐拥财富地位,却没有相应的泰然若之,他总是将自己疏离于人群之外,自己也无好恶喜怒,只是兢兢业业满足他人的业务需要,而他死后甚至连他的家仆亲人都不曾为之哀悼惋惜,甚至连观众都只是冷静地目睹着这座大厦的轰然倒塌。正如“拖拉衙门”以一个部门代表着官僚制度,或许Mr. Merdle这纯然客观疏离的存在象征着的正是资本主义金融体系本身,人们看似仰仗他而发达,事实上它并无感情关系或者价值判断,只是满足人们贪欲的工具,而Dickens显然并不看好这种泡沫般经营方式,若是出现问题漏洞它绝不承担重责,一旦崩盘重担只会将千千万万普通的投资者们压垮。而相对于时髦的金融投资而言,另一个更为古老的行当则是地产投资,虽然剧集中并没有道明Mr. Casby的身份,但从他长长的胡须和黑色的袍子几乎不用费力便可以猜出这又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犹太商人。他坐在账簿后边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要求讨债人Mr. Panks竭尽所能的盘剥压榨租客们的每一分血汗钱,可一转身便变成了慈祥的老爷爷与Bleed Heart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又可以像个圣人一样慰问在贫穷中挣扎的租户,与他们一同吃饭聊天,却把“吸血”的恶名都留给替他跑腿的Mr. Panks。名利双收这样的好事得来并不难,如今当大商人的自传可以排上畅销书首位,大地产商们也各自扬名立万,而自有大把人去替他们背负血汗工厂、天价租金和行业垄断的种种骂名。故事中估计作者最为憎恶的角色,或许莫过于Mrs. Clennam,她一生死守着三样东西:她家族的生意财富、她的正义与道德标准以及她不可告人的秘密。她以上帝之名粉饰自私与冷酷,她所作的都是出于她所定义的正义,甚至有权力去审判他人,她似乎清教徒一般严苛地对待自己,也同样苛刻着他人,所以她可以坦然果断地让自己丈夫的情妇送死,侵吞Little Dorrit的财产,冷酷地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从自己身边赶走,只是为了捍卫家族、名誉与公义。然而这种种恶行并非不在谴责着她的良心,所以她以一份微薄的缝补工作来补偿Little Dorrit,实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衍;而更多的时候她将罪证与罪疚感一同掩盖销毁,便自以为是清白的了。她实是种种朽坏与丑陋,但当他人质疑这本相的时候,她高举手中的圣经说:我不需要我的丈夫来审判我,我也不需要我的儿子来审判我,唯有上帝才可以审判我!自欺欺人到最后连她自己都信了吧,而听见这句对白时,不禁一愣,甚是耳熟。以上这些已经不再是人性的小小缺点与瑕疵,而是大是大非,大奸大恶矣,人性之罪恶不可儿戏也无可推诿,这些人的存在,才是让这个故事灰暗阴冷的真正原因。而这些折射在Mr. Dorrit的身上,则是一个无以言说的悲剧。从开篇Arthur在马夏尔西监狱中初见的Mr. Dorrit,这个人物的身上便因极大的自尊与自卑混合在一起而不由产生出滑稽和可笑的效果,然而他是善良的,只是监狱的生活毁了他的尊严与自我价值。然而更大的悲剧却是在他重获自由回到上流社会中之后,以Mrs. Merdle为代表的冷酷高傲的上流社会无情地鄙夷着他,他找不回尊严与自我价值;而在Mrs. Clennam的辱骂中,他意识到自己亟欲摆脱的过去将是他一生的阴影,尽管离开了马夏尔西监狱,但那枷锁仍在,或许这社会原本便是个牢笼,它生生制造的罪恶的债务人监狱的制度毁了他的生活,Mr. Dorrit以为踏出了监狱便可获得自由重新开始,而这个更大的监狱却让他这绝望中的希望都破灭了。不得不承认Mr. Dorrit无论是在监狱之内还是之外一言一行都无比可笑,但对其只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故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见证着的不仅仅是债务人监狱制度,而是整个社会怎样将一个可怜的人的精神一丁一点消磨殆尽,将他踩在脚底下,直逼尽头也不放过的可怖与可悲。当一个人被驱逐出社会之外(被关押在这个无法理论上是离开的马夏尔西监狱中),其一生都是being haunted,社会之大之恶,根本无处可逃。所以这个故事虽以Amy与Arthur的身世与爱情作为主线,但在整个故事中,却显得并不重要。他们的形象相较之下显得渺小而单薄,并不生动,但却是质朴真诚,甚至是必要的。Amy善良无私,但未免太过羸弱;而Arthur正直有担当,却总有些许道德优越感,而这些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只是不完美的现实。他们都不是这个世上的强者,他们的命运虽有大起大落,也曾被世事的潮水抛来掷去,但却从不改变初衷,更没有沾染上这个社会的种种恶习,而这份坚定正正是他们的强大,所以一路走下去,命运之神必定要将他们交织在一起,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一丝美好的盼望。片尾的婚礼谈不上大喜或者大悲,过去都曾在他们的心中留上伤痕,笑脸上总也带着一丝忧伤。然而始终总有一群人会围绕在他们身边,就是婚礼上的那些宾客们,而他们正是Dickens最擅长描写的那些底层带着些许瑕疵,不完美甚至可笑的小人物,比如实则心地善良但为了生存而以自私来自卫的Fanny,Plornish一家,好人但因逝去的爱情与青春而变得古怪的Flora,还有Mr. Panks和John Chivery,他们两个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一个耿直一个纯真,虽然微不足道但一言一行都以他们的方式散发着生命的光芒与热量。在这里,Dickens正面肯定了这些小人物存在的意义,他们虽然各有缺陷,但正是那份朴素的爱与热心肠,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直接的联系和感情,才是温暖着主人公,温暖着电视前的观众,温暖着世界的力量。这世界的黑暗何其大,没有人可以独行,要在这凶险的世间活下去,总得仰赖坚定的美德与微茫的盼望。

"<>"" && "

看过的Charles Dickens不算多,在我印象中他始終笔调温和从容,善意地讽刺人性中那些微小的瑕疵,泪中带笑讲着尘埃中泛出人性光芒的故事,比如Oliver Twist,David Copperfield,《双城记》大约只能算是个特例。因此看到Little Dorrit的名字的时候总觉得大约又是个孤星血泪式的故事,所以一直没抱多大兴趣,直到近日翻出来看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回头一查才发现果然是Dickens中后期的作品。虽然还是有着Oliver Twist的套路与影子,比如主人公扑朔迷离的身世与贫苦童年,以善良和努力,最终真相大白,皆大欢喜。然而Little Dorrit远远不止于此,不然故事到Dorrit一家继承遗产又重新富有起来便可以告终,它的结尾也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即便喜悦之间带着难以磨灭的忧伤与惆怅。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Dickens的爱憎分明,虽然小人物身上可笑的瑕疵依旧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但他对于反派人物却不再给予情有可原的宽容,却是彻头彻尾的批判和控诉;而他写悲剧人物更多了一种深重悲悯的情感,那个轻松柔和的Dickens已经渐渐透露出《双城记》中的冷峻犀利,或许是对世事的了解愈深愈透彻,愈感人间世态炎凉,越发叫人心寒。甫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便忍不住在心中感叹:如果说俄罗斯民族擅长以哲思剖析灵魂,那么英国人绝对是洞察人间百态并以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描绘的高手,而Dickens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加之BBC的拍摄则更是天作之合。不过可惜的是我并未看过Little Dorrit原著小说,所以这里不敢妄自以小说话事,只能谈谈对“剧集”的观感与印象。Little Dorrit的基调是灰暗阴冷的,大约正契合那个年代因着工业革命而起步,资本主义商业文化正繁荣发达的伦敦的形象,表面上一片欣欣向荣,但私底下却是藏污纳垢。那或许是个伟大的时代被不断歌颂,正如剧中的Mr. Merdle——时代的巨人,剧集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几乎不带任何感情,没有嘲讽憎恶或者同情爱怜,纯客观平静的立场反倒让这个人物并不显得讨厌,他大约算是在剧中被Dickens抨击的资产阶级代表中最不让人心生厌恶的一个,故事平静地叙述着他那备受追捧的事业,滥美之词不绝于耳,而他的情绪却一直古怪地畏缩而紧张,或许是他自知自己所建造的是空中楼阁,而最终当事业破产时,他懦弱地以自杀了事,一夜之间仰赖于他的投资者们纷纷破产。他生前虽坐拥财富地位,却没有相应的泰然若之,他总是将自己疏离于人群之外,自己也无好恶喜怒,只是兢兢业业满足他人的业务需要,而他死后甚至连他的家仆亲人都不曾为之哀悼惋惜,甚至连观众都只是冷静地目睹着这座大厦的轰然倒塌。正如“拖拉衙门”以一个部门代表着官僚制度,或许Mr. Merdle这纯然客观疏离的存在象征着的正是资本主义金融体系本身,人们看似仰仗他而发达,事实上它并无感情关系或者价值判断,只是满足人们贪欲的工具,而Dickens显然并不看好这种泡沫般经营方式,若是出现问题漏洞它绝不承担重责,一旦崩盘重担只会将千千万万普通的投资者们压垮。而相对于时髦的金融投资而言,另一个更为古老的行当则是地产投资,虽然剧集中并没有道明Mr. Casby的身份,但从他长长的胡须和黑色的袍子几乎不用费力便可以猜出这又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犹太商人。他坐在账簿后边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要求讨债人Mr. Panks竭尽所能的盘剥压榨租客们的每一分血汗钱,可一转身便变成了慈祥的老爷爷与Bleed Heart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又可以像个圣人一样慰问在贫穷中挣扎的租户,与他们一同吃饭聊天,却把“吸血”的恶名都留给替他跑腿的Mr. Panks。名利双收这样的好事得来并不难,如今当大商人的自传可以排上畅销书首位,大地产商们也各自扬名立万,而自有大把人去替他们背负血汗工厂、天价租金和行业垄断的种种骂名。故事中估计作者最为憎恶的角色,或许莫过于Mrs. Clennam,她一生死守着三样东西:她家族的生意财富、她的正义与道德标准以及她不可告人的秘密。她以上帝之名粉饰自私与冷酷,她所作的都是出于她所定义的正义,甚至有权力去审判他人,她似乎清教徒一般严苛地对待自己,也同样苛刻着他人,所以她可以坦然果断地让自己丈夫的情妇送死,侵吞Little Dorrit的财产,冷酷地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从自己身边赶走,只是为了捍卫家族、名誉与公义。然而这种种恶行并非不在谴责着她的良心,所以她以一份微薄的缝补工作来补偿Little Dorrit,实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衍;而更多的时候她将罪证与罪疚感一同掩盖销毁,便自以为是清白的了。她实是种种朽坏与丑陋,但当他人质疑这本相的时候,她高举手中的圣经说:我不需要我的丈夫来审判我,我也不需要我的儿子来审判我,唯有上帝才可以审判我!自欺欺人到最后连她自己都信了吧,而听见这句对白时,不禁一愣,甚是耳熟。以上这些已经不再是人性的小小缺点与瑕疵,而是大是大非,大奸大恶矣,人性之罪恶不可儿戏也无可推诿,这些人的存在,才是让这个故事灰暗阴冷的真正原因。而这些折射在Mr. Dorrit的身上,则是一个无以言说的悲剧。从开篇Arthur在马夏尔西监狱中初见的Mr. Dorrit,这个人物的身上便因极大的自尊与自卑混合在一起而不由产生出滑稽和可笑的效果,然而他是善良的,只是监狱的生活毁了他的尊严与自我价值。然而更大的悲剧却是在他重获自由回到上流社会中之后,以Mrs. Merdle为代表的冷酷高傲的上流社会无情地鄙夷着他,他找不回尊严与自我价值;而在Mrs. Clennam的辱骂中,他意识到自己亟欲摆脱的过去将是他一生的阴影,尽管离开了马夏尔西监狱,但那枷锁仍在,或许这社会原本便是个牢笼,它生生制造的罪恶的债务人监狱的制度毁了他的生活,Mr. Dorrit以为踏出了监狱便可获得自由重新开始,而这个更大的监狱却让他这绝望中的希望都破灭了。不得不承认Mr. Dorrit无论是在监狱之内还是之外一言一行都无比可笑,但对其只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故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见证着的不仅仅是债务人监狱制度,而是整个社会怎样将一个可怜的人的精神一丁一点消磨殆尽,将他踩在脚底下,直逼尽头也不放过的可怖与可悲。当一个人被驱逐出社会之外(被关押在这个无法理论上是离开的马夏尔西监狱中),其一生都是being haunted,社会之大之恶,根本无处可逃。所以这个故事虽以Amy与Arthur的身世与爱情作为主线,但在整个故事中,却显得并不重要。他们的形象相较之下显得渺小而单薄,并不生动,但却是质朴真诚,甚至是必要的。Amy善良无私,但未免太过羸弱;而Arthur正直有担当,却总有些许道德优越感,而这些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只是不完美的现实。他们都不是这个世上的强者,他们的命运虽有大起大落,也曾被世事的潮水抛来掷去,但却从不改变初衷,更没有沾染上这个社会的种种恶习,而这份坚定正正是他们的强大,所以一路走下去,命运之神必定要将他们交织在一起,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一丝美好的盼望。片尾的婚礼谈不上大喜或者大悲,过去都曾在他们的心中留上伤痕,笑脸上总也带着一丝忧伤。然而始终总有一群人会围绕在他们身边,就是婚礼上的那些宾客们,而他们正是Dickens最擅长描写的那些底层带着些许瑕疵,不完美甚至可笑的小人物,比如实则心地善良但为了生存而以自私来自卫的Fanny,Plornish一家,好人但因逝去的爱情与青春而变得古怪的Flora,还有Mr. Panks和John Chivery,他们两个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一个耿直一个纯真,虽然微不足道但一言一行都以他们的方式散发着生命的光芒与热量。在这里,Dickens正面肯定了这些小人物存在的意义,他们虽然各有缺陷,但正是那份朴素的爱与热心肠,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直接的联系和感情,才是温暖着主人公,温暖着电视前的观众,温暖着世界的力量。这世界的黑暗何其大,没有人可以独行,要在这凶险的世间活下去,总得仰赖坚定的美德与微茫的盼望。

"<>"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小杜丽影评

看过的Charles Dickens不算多,在我印象中他始終笔调温和从容,善意地讽刺人性中那些微小的瑕疵,泪中带笑讲着尘埃中泛出人性光芒的故事,比如Oliver Twist,David Copperfield,《双城记》大约只能算是个特例。因此看到Little Dorrit的名字的时候总觉得大约又是个孤星血泪式的故事,所以一直没抱多大兴趣,直到近日翻出来看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回头一查才发现果然是Dickens中后期的作品。虽然还是有着Oliver Twist的套路与影子,比如主人公扑朔迷离的身世与贫苦童年,以善良和努力,最终真相大白,皆大欢喜。然而Little Dorrit远远不止于此,不然故事到Dorrit一家继承遗产又重新富有起来便可以告终,它的结尾也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即便喜悦之间带着难以磨灭的忧伤与惆怅。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Dickens的爱憎分明,虽然小人物身上可笑的瑕疵依旧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但他对于反派人物却不再给予情有可原的宽容,却是彻头彻尾的批判和控诉;而他写悲剧人物更多了一种深重悲悯的情感,那个轻松柔和的Dickens已经渐渐透露出《双城记》中的冷峻犀利,或许是对世事的了解愈深愈透彻,愈感人间世态炎凉,越发叫人心寒。甫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便忍不住在心中感叹:如果说俄罗斯民族擅长以哲思剖析灵魂,那么英国人绝对是洞察人间百态并以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描绘的高手,而Dickens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加之BBC的拍摄则更是天作之合。不过可惜的是我并未看过Little Dorrit原著小说,所以这里不敢妄自以小说话事,只能谈谈对“剧集”的观感与印象。Little Dorrit的基调是灰暗阴冷的,大约正契合那个年代因着工业革命而起步,资本主义商业文化正繁荣发达的伦敦的形象,表面上一片欣欣向荣,但私底下却是藏污纳垢。那或许是个伟大的时代被不断歌颂,正如剧中的Mr. Merdle——时代的巨人,剧集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几乎不带任何感情,没有嘲讽憎恶或者同情爱怜,纯客观平静的立场反倒让这个人物并不显得讨厌,他大约算是在剧中被Dickens抨击的资产阶级代表中最不让人心生厌恶的一个,故事平静地叙述着他那备受追捧的事业,滥美之词不绝于耳,而他的情绪却一直古怪地畏缩而紧张,或许是他自知自己所建造的是空中楼阁,而最终当事业破产时,他懦弱地以自杀了事,一夜之间仰赖于他的投资者们纷纷破产。他生前虽坐拥财富地位,却没有相应的泰然若之,他总是将自己疏离于人群之外,自己也无好恶喜怒,只是兢兢业业满足他人的业务需要,而他死后甚至连他的家仆亲人都不曾为之哀悼惋惜,甚至连观众都只是冷静地目睹着这座大厦的轰然倒塌。正如“拖拉衙门”以一个部门代表着官僚制度,或许Mr. Merdle这纯然客观疏离的存在象征着的正是资本主义金融体系本身,人们看似仰仗他而发达,事实上它并无感情关系或者价值判断,只是满足人们贪欲的工具,而Dickens显然并不看好这种泡沫般经营方式,若是出现问题漏洞它绝不承担重责,一旦崩盘重担只会将千千万万普通的投资者们压垮。而相对于时髦的金融投资而言,另一个更为古老的行当则是地产投资,虽然剧集中并没有道明Mr. Casby的身份,但从他长长的胡须和黑色的袍子几乎不用费力便可以猜出这又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犹太商人。他坐在账簿后边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要求讨债人Mr. Panks竭尽所能的盘剥压榨租客们的每一分血汗钱,可一转身便变成了慈祥的老爷爷与Bleed Heart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又可以像个圣人一样慰问在贫穷中挣扎的租户,与他们一同吃饭聊天,却把“吸血”的恶名都留给替他跑腿的Mr. Panks。名利双收这样的好事得来并不难,如今当大商人的自传可以排上畅销书首位,大地产商们也各自扬名立万,而自有大把人去替他们背负血汗工厂、天价租金和行业垄断的种种骂名。故事中估计作者最为憎恶的角色,或许莫过于Mrs. Clennam,她一生死守着三样东西:她家族的生意财富、她的正义与道德标准以及她不可告人的秘密。她以上帝之名粉饰自私与冷酷,她所作的都是出于她所定义的正义,甚至有权力去审判他人,她似乎清教徒一般严苛地对待自己,也同样苛刻着他人,所以她可以坦然果断地让自己丈夫的情妇送死,侵吞Little Dorrit的财产,冷酷地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从自己身边赶走,只是为了捍卫家族、名誉与公义。然而这种种恶行并非不在谴责着她的良心,所以她以一份微薄的缝补工作来补偿Little Dorrit,实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衍;而更多的时候她将罪证与罪疚感一同掩盖销毁,便自以为是清白的了。她实是种种朽坏与丑陋,但当他人质疑这本相的时候,她高举手中的圣经说:我不需要我的丈夫来审判我,我也不需要我的儿子来审判我,唯有上帝才可以审判我!自欺欺人到最后连她自己都信了吧,而听见这句对白时,不禁一愣,甚是耳熟。以上这些已经不再是人性的小小缺点与瑕疵,而是大是大非,大奸大恶矣,人性之罪恶不可儿戏也无可推诿,这些人的存在,才是让这个故事灰暗阴冷的真正原因。而这些折射在Mr. Dorrit的身上,则是一个无以言说的悲剧。从开篇Arthur在马夏尔西监狱中初见的Mr. Dorrit,这个人物的身上便因极大的自尊与自卑混合在一起而不由产生出滑稽和可笑的效果,然而他是善良的,只是监狱的生活毁了他的尊严与自我价值。然而更大的悲剧却是在他重获自由回到上流社会中之后,以Mrs. Merdle为代表的冷酷高傲的上流社会无情地鄙夷着他,他找不回尊严与自我价值;而在Mrs. Clennam的辱骂中,他意识到自己亟欲摆脱的过去将是他一生的阴影,尽管离开了马夏尔西监狱,但那枷锁仍在,或许这社会原本便是个牢笼,它生生制造的罪恶的债务人监狱的制度毁了他的生活,Mr. Dorrit以为踏出了监狱便可获得自由重新开始,而这个更大的监狱却让他这绝望中的希望都破灭了。不得不承认Mr. Dorrit无论是在监狱之内还是之外一言一行都无比可笑,但对其只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故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见证着的不仅仅是债务人监狱制度,而是整个社会怎样将一个可怜的人的精神一丁一点消磨殆尽,将他踩在脚底下,直逼尽头也不放过的可怖与可悲。当一个人被驱逐出社会之外(被关押在这个无法理论上是离开的马夏尔西监狱中),其一生都是being haunted,社会之大之恶,根本无处可逃。所以这个故事虽以Amy与Arthur的身世与爱情作为主线,但在整个故事中,却显得并不重要。他们的形象相较之下显得渺小而单薄,并不生动,但却是质朴真诚,甚至是必要的。Amy善良无私,但未免太过羸弱;而Arthur正直有担当,却总有些许道德优越感,而这些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只是不完美的现实。他们都不是这个世上的强者,他们的命运虽有大起大落,也曾被世事的潮水抛来掷去,但却从不改变初衷,更没有沾染上这个社会的种种恶习,而这份坚定正正是他们的强大,所以一路走下去,命运之神必定要将他们交织在一起,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一丝美好的盼望。片尾的婚礼谈不上大喜或者大悲,过去都曾在他们的心中留上伤痕,笑脸上总也带着一丝忧伤。然而始终总有一群人会围绕在他们身边,就是婚礼上的那些宾客们,而他们正是Dickens最擅长描写的那些底层带着些许瑕疵,不完美甚至可笑的小人物,比如实则心地善良但为了生存而以自私来自卫的Fanny,Plornish一家,好人但因逝去的爱情与青春而变得古怪的Flora,还有Mr. Panks和John Chivery,他们两个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一个耿直一个纯真,虽然微不足道但一言一行都以他们的方式散发着生命的光芒与热量。在这里,Dickens正面肯定了这些小人物存在的意义,他们虽然各有缺陷,但正是那份朴素的爱与热心肠,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直接的联系和感情,才是温暖着主人公,温暖着电视前的观众,温暖着世界的力量。这世界的黑暗何其大,没有人可以独行,要在这凶险的世间活下去,总得仰赖坚定的美德与微茫的盼望。

{end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