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HD
人生七年9

人生七年9

主演:
暂无
备注:
已完结
类型:
纪录片
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年代:
2019
语言:
英语
地区:
英国
更新:
2023-11-24 22:55
简介: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详细
相关纪录片
人生七年9剧情简介
纪录片《人生七年9》由暂无主演,2019年英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
{if:"

做完每个人的人生记录后,写下了一些自己的感想。

1.Andrew: 出身良好的人家庭很稳定,也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即使到了非常高的职位也有可能面临中年裁员失业危机;有了孩子后也不能完全将自己投入在家庭中,必须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工作再忙也别忘了陪伴家人孩子,不要错过他们成长中的关键时刻。印象最深的是28岁成立家庭的时候和56岁遇到裁员危机的时候。

2.Charles: 他之后不再出现了不是因为工作失败陷入人生低谷了,而是因为他成了采访者的同行,身份敏感。他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好。从此的人生也不会因为这个系列的纪律片拍摄而有影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3.John: 精英阶级的代表,印象最深的是35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时候将很大一部分经历用于做慈善,非常关注保加利亚人们的生存情况。对社会、对政治从小就有自己的见解,也一直保有从政的心愿。求仁得仁,目标清晰,肯付出的人这一阶段的目标在下一阶段一定会实现。

4.Suzy:21岁抽着烟的叛逆酷女孩28岁再见时已为人妻,这是我觉得最震惊的改变,完全不同的两种气质,婚姻对一个女人的改变真的很大,家里有足够的支持和保护才让她较晚才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和家庭责任,她有了家庭后的想法和7岁时自己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更为重视子女的教育,且不论家庭条件如何,持续努力的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每个人都有一段迷茫期,也许在遇见了某个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了,人生才真正开始。

5.Jaqueline:太早结婚的弊端逐渐出现,7岁拥有自己的房子的愿望在21岁实现了,可然后呢?不算彻底的不育主义,经历了很多段感情,和第一个丈夫没有生孩子,却和后来的男友有了自己的孩子,当她有了第一个孩子以后她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觉得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可如果没有婆婆的支持和救济,她的生活其实过得很艰难,之前的工作也不算稳定。所处阶级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认知水平和长期规划能力

6.Lynn:内敛却无比专一的女孩,图书馆事业她坚持做了一辈子,和丈夫也一直稳定生活了一辈子。很佩服她能在一个岗位上坚持这么久,这是她的事业,她觉得值得,她真的为儿童图书服务事业奉献了一生,可如果早些时候她成为了一名教师,有更多选择,生活又会变得如何呢?流动图书馆车的取缔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有些岗位不会一直存在,有些工作也不会一直被需要,所以要有危机意识,不能被时代大浪淘沙下去。作为女性更应具备忧患意识。

7.Susan:这个女孩的变化超出了我的想象,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后半生活出了精彩,甚至越活越年轻了。选对人生的伴侣很重要,也是因为她没有放弃自己对于唱歌的喜爱,并且勇敢地在舞台上成功吸引到了那位陪伴她度过后半生的对的人。她在电车上犹豫要不要为了自己的戏剧梦想放弃现有的工作生活去勇敢追梦的时候,我以为梦想逆袭的剧本要出现了,但她理智的权衡风险收益后还是选择做好现在的大学行政工作,后来也证明她非常适合做这份工作,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自信。合适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还有一个细节是,她每一次参与采访的发型都不太一样,可以看出她是对生活很有自己的想法,一直在做出积极改变的人,所以在63岁的时候生活快乐幸福,年轻的心态也很重要。她在导演去世后出席葬礼了。

8.Tony:这个男孩儿没有变成混混的模样,反而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在年少时为自己的赛马梦想努力过拼搏过,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然后在出租车行业工作多年,直到近些年网约车的出现对这一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妻子其实很包容他,所以才能维持婚姻这么多年。他的人生好像一直在开盲盒:骑师,出租车司机,演员,业余高尔夫运动员,业余足球运动员,开酒馆,买别墅……纪录片对他产生了正向的影响(打开了薛定谔的盒子),他甚至有了自己的传记。他的一生确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很传奇。出乎人意料的发展。他在导演去世后出席了葬礼。

9.Paul:是什么让性格如此内向敏感的男孩子拥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是他找到了合适的人生伴侣,是他的妻子对他的影响,所以找对合适的人生伴侣真的太重要了。那段两人横跨澳洲大陆的汽车旅行给我的印象很深,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和回忆。他虽然没有读上大学,甚至小时候不明白大学是什么意思,但他女儿上了大学,也许他的后辈能够实现阶级跃迁。因为不自信,在工作上没有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自信,所以也很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

10.Simon:不能太早就"算了",太早就过上随遇而安不求上进的生活。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生了5个孩子其实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他把照顾孩子的重任似乎扔给了前妻,然后和后来遇到的一位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伴侣只生了一个孩子重组了家庭。似乎是为了弥补原生家庭给他造成的创伤,后来他也做起了寄养家庭的工作,照顾更多的孩子,不知是不是对于自己没有照顾那五个孩子的补偿。

11.Nick:他是真正走在自己理想道路上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工程师。非常典型的理工男生。小时候的梦想长大后落地发芽,在牛津大学对自己研究的东西侃侃而谈的他那时眼里有光,非常有魅力。选择移居美国也是优先考虑了事业的发展,尽管在研究的道路上会出现各种客观的无法解决的障碍。他的婚姻并非幸运,最开始的两个人还是不合适,对于这样忙于工作的两个人,家庭和工作必然要舍弃其一,后来再婚的副教授女性同样也是高知女性,非常优雅有气质,但真正生活在一起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大学真的是改变命运的起点。

12.Peter:28岁以后没有在纪录片中出现过的人在56岁的回访中再度回归的惊喜,猜想了很多种发生变故的可能性,唯独没有想到还有政治因素的干扰。这也是纪录片的负面影响之一吧,很多人在位置全貌的情况下对一个的负面评判。不过也坚定了他要从事国民生计相关的工作而不是随波逐流当老师,后来考了公务员也是意想不到。最惊喜的是56岁的他鹤发童颜,戴着一副红框眼镜,笑呵呵地和大家说起他的乐队他的音乐,是很平和喜悦的状态,真为他高兴。能在人生的后半程继续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并有所成就,创造了些属于自己的作品出来可真好(这个梦想其实早在他年轻时就埋下了种子)。

13.Neil:最为唏嘘的一个人,他的人生较之平常人晚了几十年才走上正轨,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客观环境的挫折,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内心的力量,一旦人处在自由下坠的状态是很危险的,一旦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脱离了关系,下一步可能就是离开这个世界了,所幸他没有。在21岁-35岁的黄金期他四处游荡没有工作靠救济金过活,他的人生在42岁那年终于开始了。看见他终于有了自己认可的事业并已经起步,为之努力,开始认真学习搞事业真的特别感动,能看得见的未来才是有光的啊。纪录片对他的积极影响是Bruce的伸手援助,无数人给他寄信鼓励他甚至认为他是超然世外的高人。议会,教会构成了他后半生的主要工作内容,人只有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定位才能真正生活下去啊。

14.Bruce:他是圣人一般的存在,有几个孩子能在7岁的时候就有想去非洲教学,想帮助别人变得更好的愿望。他的身上有理想主义者的光辉而且他也力所能及的惠及到了所有自己可以帮助到的人。很多人说看到他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屈服于现实,回归了平凡觉得失望,可真的将自己的一生扎根于另一片土地只为让别人更好的人太少太少。他已经做的足够多了,35岁的他出现在孟加拉国的时候我是敬佩的,他真的做到了走出国门为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教课。但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他后来选择回英国实在无可厚非。他的良人来的相对较晚,但谁说不是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人呢。两人很合拍,在一起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两人都是可爱的人,也一定能教导出可爱的孩子们。他在导演去世后出席了葬礼。 纪录片摘录: “你真正能够带给孩子的只有教育和你的人生态度” “知识会给你很多选择” “好的教育是夺不走的” “大多数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将婚姻经营好” “幸福就是对生活,对人的爱” “你越是维护自由。就越不自由” “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不断前进” “要想进步,就要超越自我” “普通教育对社会更有益” “不是读书改变人生,是持续努力学习才改变人生” “正式的教育不能帮你一辈子,生活能教会你怎样谋生” “人们都需要有人在乎自己” “教育是一项权利,学得越多生活中机会越多” “任何事情都不会让我对生命沮丧” “你有这个机会不一定代表你能完成” “能够被爱,知道有人爱你是很好的” “你总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不管做什么工作,知识都有用” “期待将来的过程,就是生活的本质” “生活不是用来悔恨的,生活要去享受” “人生苦短,你要感恩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You see the man in the child”"<>"" && "

做完每个人的人生记录后,写下了一些自己的感想。

1.Andrew: 出身良好的人家庭很稳定,也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即使到了非常高的职位也有可能面临中年裁员失业危机;有了孩子后也不能完全将自己投入在家庭中,必须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工作再忙也别忘了陪伴家人孩子,不要错过他们成长中的关键时刻。印象最深的是28岁成立家庭的时候和56岁遇到裁员危机的时候。

2.Charles: 他之后不再出现了不是因为工作失败陷入人生低谷了,而是因为他成了采访者的同行,身份敏感。他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好。从此的人生也不会因为这个系列的纪律片拍摄而有影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3.John: 精英阶级的代表,印象最深的是35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时候将很大一部分经历用于做慈善,非常关注保加利亚人们的生存情况。对社会、对政治从小就有自己的见解,也一直保有从政的心愿。求仁得仁,目标清晰,肯付出的人这一阶段的目标在下一阶段一定会实现。

4.Suzy:21岁抽着烟的叛逆酷女孩28岁再见时已为人妻,这是我觉得最震惊的改变,完全不同的两种气质,婚姻对一个女人的改变真的很大,家里有足够的支持和保护才让她较晚才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和家庭责任,她有了家庭后的想法和7岁时自己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更为重视子女的教育,且不论家庭条件如何,持续努力的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每个人都有一段迷茫期,也许在遇见了某个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了,人生才真正开始。

5.Jaqueline:太早结婚的弊端逐渐出现,7岁拥有自己的房子的愿望在21岁实现了,可然后呢?不算彻底的不育主义,经历了很多段感情,和第一个丈夫没有生孩子,却和后来的男友有了自己的孩子,当她有了第一个孩子以后她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觉得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可如果没有婆婆的支持和救济,她的生活其实过得很艰难,之前的工作也不算稳定。所处阶级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认知水平和长期规划能力

6.Lynn:内敛却无比专一的女孩,图书馆事业她坚持做了一辈子,和丈夫也一直稳定生活了一辈子。很佩服她能在一个岗位上坚持这么久,这是她的事业,她觉得值得,她真的为儿童图书服务事业奉献了一生,可如果早些时候她成为了一名教师,有更多选择,生活又会变得如何呢?流动图书馆车的取缔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有些岗位不会一直存在,有些工作也不会一直被需要,所以要有危机意识,不能被时代大浪淘沙下去。作为女性更应具备忧患意识。

7.Susan:这个女孩的变化超出了我的想象,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后半生活出了精彩,甚至越活越年轻了。选对人生的伴侣很重要,也是因为她没有放弃自己对于唱歌的喜爱,并且勇敢地在舞台上成功吸引到了那位陪伴她度过后半生的对的人。她在电车上犹豫要不要为了自己的戏剧梦想放弃现有的工作生活去勇敢追梦的时候,我以为梦想逆袭的剧本要出现了,但她理智的权衡风险收益后还是选择做好现在的大学行政工作,后来也证明她非常适合做这份工作,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自信。合适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还有一个细节是,她每一次参与采访的发型都不太一样,可以看出她是对生活很有自己的想法,一直在做出积极改变的人,所以在63岁的时候生活快乐幸福,年轻的心态也很重要。她在导演去世后出席葬礼了。

8.Tony:这个男孩儿没有变成混混的模样,反而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在年少时为自己的赛马梦想努力过拼搏过,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然后在出租车行业工作多年,直到近些年网约车的出现对这一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妻子其实很包容他,所以才能维持婚姻这么多年。他的人生好像一直在开盲盒:骑师,出租车司机,演员,业余高尔夫运动员,业余足球运动员,开酒馆,买别墅……纪录片对他产生了正向的影响(打开了薛定谔的盒子),他甚至有了自己的传记。他的一生确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很传奇。出乎人意料的发展。他在导演去世后出席了葬礼。

9.Paul:是什么让性格如此内向敏感的男孩子拥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是他找到了合适的人生伴侣,是他的妻子对他的影响,所以找对合适的人生伴侣真的太重要了。那段两人横跨澳洲大陆的汽车旅行给我的印象很深,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和回忆。他虽然没有读上大学,甚至小时候不明白大学是什么意思,但他女儿上了大学,也许他的后辈能够实现阶级跃迁。因为不自信,在工作上没有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自信,所以也很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

10.Simon:不能太早就"算了",太早就过上随遇而安不求上进的生活。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生了5个孩子其实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他把照顾孩子的重任似乎扔给了前妻,然后和后来遇到的一位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伴侣只生了一个孩子重组了家庭。似乎是为了弥补原生家庭给他造成的创伤,后来他也做起了寄养家庭的工作,照顾更多的孩子,不知是不是对于自己没有照顾那五个孩子的补偿。

11.Nick:他是真正走在自己理想道路上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工程师。非常典型的理工男生。小时候的梦想长大后落地发芽,在牛津大学对自己研究的东西侃侃而谈的他那时眼里有光,非常有魅力。选择移居美国也是优先考虑了事业的发展,尽管在研究的道路上会出现各种客观的无法解决的障碍。他的婚姻并非幸运,最开始的两个人还是不合适,对于这样忙于工作的两个人,家庭和工作必然要舍弃其一,后来再婚的副教授女性同样也是高知女性,非常优雅有气质,但真正生活在一起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大学真的是改变命运的起点。

12.Peter:28岁以后没有在纪录片中出现过的人在56岁的回访中再度回归的惊喜,猜想了很多种发生变故的可能性,唯独没有想到还有政治因素的干扰。这也是纪录片的负面影响之一吧,很多人在位置全貌的情况下对一个的负面评判。不过也坚定了他要从事国民生计相关的工作而不是随波逐流当老师,后来考了公务员也是意想不到。最惊喜的是56岁的他鹤发童颜,戴着一副红框眼镜,笑呵呵地和大家说起他的乐队他的音乐,是很平和喜悦的状态,真为他高兴。能在人生的后半程继续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并有所成就,创造了些属于自己的作品出来可真好(这个梦想其实早在他年轻时就埋下了种子)。

13.Neil:最为唏嘘的一个人,他的人生较之平常人晚了几十年才走上正轨,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客观环境的挫折,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内心的力量,一旦人处在自由下坠的状态是很危险的,一旦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脱离了关系,下一步可能就是离开这个世界了,所幸他没有。在21岁-35岁的黄金期他四处游荡没有工作靠救济金过活,他的人生在42岁那年终于开始了。看见他终于有了自己认可的事业并已经起步,为之努力,开始认真学习搞事业真的特别感动,能看得见的未来才是有光的啊。纪录片对他的积极影响是Bruce的伸手援助,无数人给他寄信鼓励他甚至认为他是超然世外的高人。议会,教会构成了他后半生的主要工作内容,人只有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定位才能真正生活下去啊。

14.Bruce:他是圣人一般的存在,有几个孩子能在7岁的时候就有想去非洲教学,想帮助别人变得更好的愿望。他的身上有理想主义者的光辉而且他也力所能及的惠及到了所有自己可以帮助到的人。很多人说看到他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屈服于现实,回归了平凡觉得失望,可真的将自己的一生扎根于另一片土地只为让别人更好的人太少太少。他已经做的足够多了,35岁的他出现在孟加拉国的时候我是敬佩的,他真的做到了走出国门为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教课。但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他后来选择回英国实在无可厚非。他的良人来的相对较晚,但谁说不是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人呢。两人很合拍,在一起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两人都是可爱的人,也一定能教导出可爱的孩子们。他在导演去世后出席了葬礼。 纪录片摘录: “你真正能够带给孩子的只有教育和你的人生态度” “知识会给你很多选择” “好的教育是夺不走的” “大多数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将婚姻经营好” “幸福就是对生活,对人的爱” “你越是维护自由。就越不自由” “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不断前进” “要想进步,就要超越自我” “普通教育对社会更有益” “不是读书改变人生,是持续努力学习才改变人生” “正式的教育不能帮你一辈子,生活能教会你怎样谋生” “人们都需要有人在乎自己” “教育是一项权利,学得越多生活中机会越多” “任何事情都不会让我对生命沮丧” “你有这个机会不一定代表你能完成” “能够被爱,知道有人爱你是很好的” “你总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不管做什么工作,知识都有用” “期待将来的过程,就是生活的本质” “生活不是用来悔恨的,生活要去享受” “人生苦短,你要感恩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You see the man in the child”"<>"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人生七年9影评

做完每个人的人生记录后,写下了一些自己的感想。

1.Andrew: 出身良好的人家庭很稳定,也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即使到了非常高的职位也有可能面临中年裁员失业危机;有了孩子后也不能完全将自己投入在家庭中,必须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工作再忙也别忘了陪伴家人孩子,不要错过他们成长中的关键时刻。印象最深的是28岁成立家庭的时候和56岁遇到裁员危机的时候。

2.Charles: 他之后不再出现了不是因为工作失败陷入人生低谷了,而是因为他成了采访者的同行,身份敏感。他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好。从此的人生也不会因为这个系列的纪律片拍摄而有影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3.John: 精英阶级的代表,印象最深的是35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时候将很大一部分经历用于做慈善,非常关注保加利亚人们的生存情况。对社会、对政治从小就有自己的见解,也一直保有从政的心愿。求仁得仁,目标清晰,肯付出的人这一阶段的目标在下一阶段一定会实现。

4.Suzy:21岁抽着烟的叛逆酷女孩28岁再见时已为人妻,这是我觉得最震惊的改变,完全不同的两种气质,婚姻对一个女人的改变真的很大,家里有足够的支持和保护才让她较晚才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和家庭责任,她有了家庭后的想法和7岁时自己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更为重视子女的教育,且不论家庭条件如何,持续努力的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每个人都有一段迷茫期,也许在遇见了某个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了,人生才真正开始。

5.Jaqueline:太早结婚的弊端逐渐出现,7岁拥有自己的房子的愿望在21岁实现了,可然后呢?不算彻底的不育主义,经历了很多段感情,和第一个丈夫没有生孩子,却和后来的男友有了自己的孩子,当她有了第一个孩子以后她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觉得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可如果没有婆婆的支持和救济,她的生活其实过得很艰难,之前的工作也不算稳定。所处阶级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认知水平和长期规划能力

6.Lynn:内敛却无比专一的女孩,图书馆事业她坚持做了一辈子,和丈夫也一直稳定生活了一辈子。很佩服她能在一个岗位上坚持这么久,这是她的事业,她觉得值得,她真的为儿童图书服务事业奉献了一生,可如果早些时候她成为了一名教师,有更多选择,生活又会变得如何呢?流动图书馆车的取缔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有些岗位不会一直存在,有些工作也不会一直被需要,所以要有危机意识,不能被时代大浪淘沙下去。作为女性更应具备忧患意识。

7.Susan:这个女孩的变化超出了我的想象,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后半生活出了精彩,甚至越活越年轻了。选对人生的伴侣很重要,也是因为她没有放弃自己对于唱歌的喜爱,并且勇敢地在舞台上成功吸引到了那位陪伴她度过后半生的对的人。她在电车上犹豫要不要为了自己的戏剧梦想放弃现有的工作生活去勇敢追梦的时候,我以为梦想逆袭的剧本要出现了,但她理智的权衡风险收益后还是选择做好现在的大学行政工作,后来也证明她非常适合做这份工作,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自信。合适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还有一个细节是,她每一次参与采访的发型都不太一样,可以看出她是对生活很有自己的想法,一直在做出积极改变的人,所以在63岁的时候生活快乐幸福,年轻的心态也很重要。她在导演去世后出席葬礼了。

8.Tony:这个男孩儿没有变成混混的模样,反而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在年少时为自己的赛马梦想努力过拼搏过,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然后在出租车行业工作多年,直到近些年网约车的出现对这一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妻子其实很包容他,所以才能维持婚姻这么多年。他的人生好像一直在开盲盒:骑师,出租车司机,演员,业余高尔夫运动员,业余足球运动员,开酒馆,买别墅……纪录片对他产生了正向的影响(打开了薛定谔的盒子),他甚至有了自己的传记。他的一生确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很传奇。出乎人意料的发展。他在导演去世后出席了葬礼。

9.Paul:是什么让性格如此内向敏感的男孩子拥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是他找到了合适的人生伴侣,是他的妻子对他的影响,所以找对合适的人生伴侣真的太重要了。那段两人横跨澳洲大陆的汽车旅行给我的印象很深,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和回忆。他虽然没有读上大学,甚至小时候不明白大学是什么意思,但他女儿上了大学,也许他的后辈能够实现阶级跃迁。因为不自信,在工作上没有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自信,所以也很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

10.Simon:不能太早就"算了",太早就过上随遇而安不求上进的生活。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生了5个孩子其实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他把照顾孩子的重任似乎扔给了前妻,然后和后来遇到的一位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伴侣只生了一个孩子重组了家庭。似乎是为了弥补原生家庭给他造成的创伤,后来他也做起了寄养家庭的工作,照顾更多的孩子,不知是不是对于自己没有照顾那五个孩子的补偿。

11.Nick:他是真正走在自己理想道路上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工程师。非常典型的理工男生。小时候的梦想长大后落地发芽,在牛津大学对自己研究的东西侃侃而谈的他那时眼里有光,非常有魅力。选择移居美国也是优先考虑了事业的发展,尽管在研究的道路上会出现各种客观的无法解决的障碍。他的婚姻并非幸运,最开始的两个人还是不合适,对于这样忙于工作的两个人,家庭和工作必然要舍弃其一,后来再婚的副教授女性同样也是高知女性,非常优雅有气质,但真正生活在一起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大学真的是改变命运的起点。

12.Peter:28岁以后没有在纪录片中出现过的人在56岁的回访中再度回归的惊喜,猜想了很多种发生变故的可能性,唯独没有想到还有政治因素的干扰。这也是纪录片的负面影响之一吧,很多人在位置全貌的情况下对一个的负面评判。不过也坚定了他要从事国民生计相关的工作而不是随波逐流当老师,后来考了公务员也是意想不到。最惊喜的是56岁的他鹤发童颜,戴着一副红框眼镜,笑呵呵地和大家说起他的乐队他的音乐,是很平和喜悦的状态,真为他高兴。能在人生的后半程继续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并有所成就,创造了些属于自己的作品出来可真好(这个梦想其实早在他年轻时就埋下了种子)。

13.Neil:最为唏嘘的一个人,他的人生较之平常人晚了几十年才走上正轨,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客观环境的挫折,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内心的力量,一旦人处在自由下坠的状态是很危险的,一旦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脱离了关系,下一步可能就是离开这个世界了,所幸他没有。在21岁-35岁的黄金期他四处游荡没有工作靠救济金过活,他的人生在42岁那年终于开始了。看见他终于有了自己认可的事业并已经起步,为之努力,开始认真学习搞事业真的特别感动,能看得见的未来才是有光的啊。纪录片对他的积极影响是Bruce的伸手援助,无数人给他寄信鼓励他甚至认为他是超然世外的高人。议会,教会构成了他后半生的主要工作内容,人只有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定位才能真正生活下去啊。

14.Bruce:他是圣人一般的存在,有几个孩子能在7岁的时候就有想去非洲教学,想帮助别人变得更好的愿望。他的身上有理想主义者的光辉而且他也力所能及的惠及到了所有自己可以帮助到的人。很多人说看到他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屈服于现实,回归了平凡觉得失望,可真的将自己的一生扎根于另一片土地只为让别人更好的人太少太少。他已经做的足够多了,35岁的他出现在孟加拉国的时候我是敬佩的,他真的做到了走出国门为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教课。但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他后来选择回英国实在无可厚非。他的良人来的相对较晚,但谁说不是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人呢。两人很合拍,在一起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两人都是可爱的人,也一定能教导出可爱的孩子们。他在导演去世后出席了葬礼。 纪录片摘录: “你真正能够带给孩子的只有教育和你的人生态度” “知识会给你很多选择” “好的教育是夺不走的” “大多数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将婚姻经营好” “幸福就是对生活,对人的爱” “你越是维护自由。就越不自由” “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不断前进” “要想进步,就要超越自我” “普通教育对社会更有益” “不是读书改变人生,是持续努力学习才改变人生” “正式的教育不能帮你一辈子,生活能教会你怎样谋生” “人们都需要有人在乎自己” “教育是一项权利,学得越多生活中机会越多” “任何事情都不会让我对生命沮丧” “你有这个机会不一定代表你能完成” “能够被爱,知道有人爱你是很好的” “你总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不管做什么工作,知识都有用” “期待将来的过程,就是生活的本质” “生活不是用来悔恨的,生活要去享受” “人生苦短,你要感恩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You see the man in the child”

{end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