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片
  • HD
人生七年1

人生七年1

主演:
DouglasKeay,WilfridThomas
备注:
HD
类型:
纪录片
导演:
保罗·阿尔蒙德
年代:
1964
语言:
英语
地区:
英国
更新:
2023-11-15 11:01
简介: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详细
相关纪录片
人生七年1剧情简介
纪录片《人生七年1》由DouglasKeay,WilfridThomas主演,1964年英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
人生七年1影评

如果真的有人生加速器,可以帮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选择背后会有怎样的后果,你会接下这一份人生指南吗? 1964年,BBC寻找了14位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请他们畅谈自己的观点和梦想,制作了一期纪录片。 之后每隔七年制作一集,直到2019年,这个壮举已经持续了56年。 这部纪录片没有用特别的艺术设计,但真实的时间就是最特别的魔法,我把这部纪录片刷了几遍,也查询了很多资料,我发现每个人成年后的境遇,其实在他们之前的言语和决策中就已经有迹可循,有的人实现阶级跃升,有的人流浪20年治愈伤痛,这些都不是偶然。所以要怎么把握自己的人生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之见—— 1. 突破阶级的可能性一直存在 片中约70%的人,其生活阶级与自己父母的阶级是相同的,但是还有30%的人实现了阶级流动。 出自上层阶级的Andrew,在镜头前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纪录片中第一次说出这句话的Andrew,只有二十几岁。出自底层阶级的Simon,在56岁的访谈记录中,也说出了同样的话。可悲的是,Simon比Andrew晚了三十年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当年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在五十岁以后的拍摄中,无一例外会遗憾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就不至于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靠政府救济金为生,也许会有更好的出路。 2. 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 片中的NICK是传统意上唯一实现阶级跃升的人,他七岁时所在的村子,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但是他21岁进入了牛津学习物理,28岁是助理教授,35岁升了教授,NIck与其他贫民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一直在接受教育,而教育就是最容易的跨越阶级的梯子。所以一定要坚持教育,坚持学习。 3. 健全乐观的人格才是面对人生最好的解药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逆商,就是强大的自愈力,可以让自己在失败中迅速的站起来,继续保持行动力。 比如来自贫民区的Tony,七岁,他说他想做骑师,后来尝试过了,但是因为身高太矮失败了。21岁的时候,他想做演员,他去学习过相关的课程,一直在电视台跑龙套,没有什么大的成就,28岁他想开酒馆,1年之后,因为跟合伙人意见不合退出了,晚年在西班牙的大房子里面享受生活,儿孙满堂。虽然他出身贫民窟,但是后来的境遇并不差。 而来自教师家庭的Neil,7岁时活泼开朗、古灵精怪,是一个非常快乐、有灵气的小男孩。十几岁因为没有进入到牛津大学做出了一个辍学的决定。之后就一直在全国流浪,靠救济金生活。 Neil一直说自己很迷茫,他质疑父母从小灌输给他的观念,想要逃离父母安排给他的宿命,但是在现实面前又不够强大。他对自己有要求,渴望独立,正视自己的内心,但又不确定自己的定位。于是他试图通过不断尝试,来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等他终于明白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克服足够的障碍来使自己坚强,很多选择没有充足准备时,已经无法回头。 但是人生不可预测,总有转折的机会,Neil在42岁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走上了从政的道路。 茨威格曾经讲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她那时候还很年轻,不知道命运所馈赠的礼物,都已暗中标好了价格,随着年龄增长,不得不承认生活的本质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都其实来自于等价交换,我们在用技能交换工作,在用人脉交换资源,在用情绪价值交换友谊。越年轻,我们越容易自恃甚高,认为自己值得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而花了二十年才在现实的磕碰中找到人生方向,虽不算晚,却也可惜。 这让我想到很多父母在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规划小时候要学什么,不学什么,每个阶段都恨不得让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去成长,害怕他受到一点点伤害。这样以爱为名给予巨大的压力和期待长大的,会不会就是下一个Neil呢? 我们其实都知道成功是需要经历失败和等待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个非常强壮的心脏,需要强大的自愈力,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论?我会说直面你的恐惧,同时,请保持运动,真的有效。 4. 一定要和喜欢的人结婚 因为如果我们遇到不对的人,不光自己会经历痛苦,还会波及到后代,比如小公主苏西虽然出身贵族,但是14岁。在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后,她就开始迷茫和堕落,16岁甚至直接辍学, 而如果遇到对的人,婚姻则有治愈的奇效,保罗七岁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忧郁的小孩,14岁的时候封闭自己,21岁的时候还是没有发自内心的高兴,但是请看一下她的28岁,35岁,42岁,当他跟他妻子在一起的时候,他是一直这样充满笑脸的,他的妻子真的完完全全治愈了她, 我认为千万不要因为年龄到了就跟不喜欢的人结婚,至少要找到那个相处舒服的人,因为婚姻是可以影响一生的。 5.重视事业,尤其女生 我认为普通人一定要精通一门手艺,他可以保证我们的生活底线,同时可以帮助我们链接到更高层次的人脉,让我们获得建议或帮助,从而整合资源,实现人生逆袭,工作对女生来来讲有多重要呢? 最明显的对比,影片里的jacky和苏,他们都来自工人家庭,读的是同一个小学,读的是同一所职业高中,而且在20几岁的时候,同样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后来同样独自抚养三个孩子。 jacky是在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她就放弃工作了,而苏虽然是单亲妈妈,但是一直在保持工作,后来呢,jacky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在靠利用福利金生活,她完全没有时间去思考学习和提高,生存资料十分匮乏,让她完全深陷贫困的陷阱,49岁的时候,她只能抱怨,为什么政府要削减她的福利金, 苏一直在坚持工作,后来她有机会担任大学的行政人员,49岁的时候,已经是项目主管56岁的时候,已经升任到管理层,同时他还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 必须承认拼搏事业很辛苦,不像爽片里面主角通过几个转场镜头完成,就实现了人生逆袭那么轻松,那么快速在拼事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杀死过去那个天真的自己,我们会逐渐的变成自己年轻的时候讨厌的那个样子,但是靠自己是一条永远正确的路, 谁的人生最幸福呢? 我觉得这个片子最大的魅力就是——没有标准答案。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天使」Bruce布鲁斯。 同样从小接受精英教育,但他7岁时的梦想是「做一个传教人,去非洲教育未开化的人,让他们多多少少变得更好」。他也进入了牛津大学数学系,但他选择倾听内心的声音,28岁在普通小学做老师。35岁在孟加拉普及教育。 他说我不愁温饱,在乎的不是钱。生命应该有更深刻的体验。 我承认纪录局限性,我个人的视角也有局限性,所以非常建议大家自己去观看一下这部纪录片,也许你会得出跟我完全不一样的观点,欢迎大家友好讨论。 后来呢,日本也拍了一个人生 7 年,目前拍到 28 岁 中国也有一个比较类似的片子,叫在路上。10 月中国导演花了 6 年跟拍了北京县城和边远山村的三个孩子,县城孩子呢是小学,六年级排起那个时候他会走,两个小时山路去读书,就像我们会在书里看到的呀,但是 6 年之后大概是初三的年纪,他还是不得不退学,要嫁给他的表哥,而同龄的孩子已经怀孕了。 县城的孩子呢,从复读开始,他是因为成绩只上三本,所以进入了第 2 年的复读,压力很大,想要上个好大学,不然最后还是成功上了一个本科,然后毕业了发现找工作好像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北京的孩子呢也是高中,但是不想读书了,他的困扰就是无聊,然后家人自助他开店然后出国,去寻找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