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片
  • 戏梦巴黎
戏梦巴黎

戏梦巴黎

主演:
迈克尔·皮特,伊娃·格林,路易·加瑞尔,安娜·钱斯勒
备注:
正片
类型:
爱情片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年代:
2003
语言:
英语
地区:
法国
更新:
2024-03-08 11:08
简介: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孪生姐弟伊莎贝拉(伊娃•格林)和雷奥(路易斯•加瑞尔)因为电影,与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休(迈克尔•皮特)成为好朋友。姐弟两人将马休带到家中做客时,马休得到两人同是大学教授的父母的喜爱,住进他们家中,慢慢地,他喜欢上伊莎贝拉。...详细
相关爱情片
戏梦巴黎剧情简介
爱情片《戏梦巴黎》由迈克尔·皮特,伊娃·格林,路易·加瑞尔,安娜·钱斯勒主演,2003年法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孪生姐弟伊莎贝拉(伊娃•格林)和雷奥(路易斯•加瑞尔)因为电影,与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休(迈克尔•皮特)成为好朋友。姐弟两人将马休带到家中做客时,马休得到两人同是大学教授的父母的喜爱,住进他们家中,慢慢地,他喜欢上伊莎贝拉。
戏梦巴黎影评
贝纳多·贝托鲁奇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导演,虽然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他的迷恋。他总是把现实肢解,把情绪揉碎,让观者看得郁闷,哪怕电影里的活色生香也提不起人们的胃口。然而人老了,总有回归天真的意愿,所以在他2003年的这部《戏梦巴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依然犀利、冲动却明显开始怀旧的贝托鲁奇。
一、高歌猛进或迷离妖艳的时代
依莎贝尔和提奥是一对孪生的巴黎兄妹。他们之间近乎乱伦的亲密关系从影片的一开始就迷惑着观者。夜晚,依莎贝尔总是偷偷跑进哥哥的卧房,两个人便赤裸着蜷缩着相对而眠。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修因为热爱电影与同是影痴的兄妹产生交集,趁父母度假的间隙他们住到了一起。这一年是1968年。
1968年的世界充满了迷幻色彩。欧美战后长大的一代正经历着现代主义的激变:存在主义、波普文化、越南战争、性解放、摇滚乐、大麻……而在遥远的东方,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也震撼着全世界的心。这一年的五月,法国、巴黎也陷入一场文化风暴当中,就在依莎贝尔一家的窗外,激进的大学生正高喊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与政府和警察激烈对垒。
这场影响了一代法国人的“五月风暴”,构成了依莎贝尔和提奥和马修的故事的背景。至于“五月风暴”本身,也和电影有着扯不断的渊源。作为当时法国电影图书馆的馆长、也是新浪潮电影运动启蒙人的亨利·朗格卢瓦,在二月被法国文化部长解聘,从而引起了电影界的轩然大波,很多导演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支持朗格卢瓦,戈达尔、特吕福等新浪潮大导演还在与警察的对抗中受了伤。许多影迷和大学生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学运,就这样因为电影而产生而壮大。今天看来,那个理想主义光辉闪耀的年代宛如梦幻。
二、做一个幸福的影迷
依莎贝尔、提奥与马修的结缘来自电影。他们因为电影而相识、相知、相爱、相离。在依莎贝尔的家里,到处贴着文革宣传画和电影海报。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镜头滑过玛琳·黛德丽的海报,落到桌上放置的毛泽东齐胸塑像,毛主席万岁几个字闪闪发光。对老电影的怀旧与致敬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贝托鲁奇似乎是让他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他自己的影迷岁月。
马修问伊莎贝尔,你们是巴黎人的吗?伊莎贝尔回答说,我1959年出生在香榭丽舍,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画面随即切入戈达尔拍摄于1959年的新浪潮发轫之作《精疲力竭》中琼·塞贝里在街头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情景。依莎贝尔以此表达了对于新浪潮、戈达尔、《精疲力竭》的无限崇拜。
提奥和马修激烈争论卓别林与巴斯特·基顿谁更伟大,会让我们对法国人与美国人的喜好差异会心一笑。马修听提奥的哼唱就猜出《礼帽》中弗莱德·阿斯泰尔跳踢踏舞的情景,果然镜头一转,阿斯泰尔的舞蹈吵醒了楼下的珍姬·罗杰丝。而依莎贝尔、提奥、马修手牵着手飞奔,打破戈达尔《法外之徒》中主人公跑过卢浮宫所用时间的纪录,其中穿插着《法外之徒》的画面,幸福美好得一塌糊涂。
然而电影不只是美好。伊莎贝尔因提奥猜不出她模仿玛琳·黛德丽在《金发维纳斯》中的表演,而惩罚提奥当着她和马修的面在黛德丽的海报前自渎。提奥模拟《疤面煞星》的场景,强迫答不出来的伊莎贝尔与马修在客厅做爱,依莎贝尔就这样失去了处子之身,三个人的关系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无邪……
《戏梦巴黎》里涉及的电影经典远不止这些,依莎贝尔对嘉宝的迷恋,对维纳斯的模仿都让人惊艳。有好事者曾列过贝托鲁奇在此致敬的影片要超过20部,只是很多我们都无缘相见。而其中的配乐,也几乎都是采用了导演心仪的经典电影的配乐和当时振聋发聩的经典摇滚乐,比如《四百击》、《精疲力竭》、《狂人皮埃洛》,比如The Doors、The Grateful Dead、Jimi Hendrix的作品。
三、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
回到电影,回到贝托鲁奇。我们不能不提一下影片的尺度。贝托鲁奇的电影从来不缺乏情色、裸体,到了这部电影似乎是到达了极致。然而贝托鲁奇的情色却几乎不能引起观者应有的生理反应,那是因为他把情感,有时是很极致的、混乱而苦难的情感融入到性爱当中,弄的我们根本回不过神来。
最极端的莫过于《巴黎最后的探戈》,白兰度将一个中年困顿男性的无助表现得让人浑身冰冷。在贝托鲁奇的早期代表作《随波逐流的人》当中,暗杀教授的主人公爱上了教授的妻子,然而转过两人的缠绵,她便死在了他冷酷的注视下。很难忘怀《被遮蔽的天空》中女主人公甘愿躺在土著首领的怀里,想着与自己纠缠的丈夫与情人,面无表情的样子让人绝望。贝托鲁奇的电影一向如此,《革命前夕》、《末代皇帝》、《1900》等影片也都弥散着这种感情的变异和欲说又止的苦涩。
而这部似乎是贝托鲁奇为老不尊、肆意张扬情色的《戏梦巴黎》,我们同样理不清情绪的脉络。但这部混杂着乱伦、同性恋、虐恋,但又都适可而止的电影,让我们在深深的怀疑和不认可中轻易就陷入了一种迷恋和无知的快感中。贝托鲁奇似乎是秉承了他一贯的政治加性加情感的套路,但又从中疏离,因为,政治明显弱化为背景,性也不再是决定什么的因素,依莎贝尔的试着自杀,兄妹俩与马修分道扬镳投入街头战斗,这种看似显性的态度肯定不会是导演所要表达的,相反,这更像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无奈的悲悯和反讽。贝托鲁奇在总结他的电影生涯时,给了我们模棱两可的回答。
伊娃·格林的表现无与伦比,很难想像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她如此坦荡地表现着自己身体的青涩,只会让我们肃然起敬而非在情色中走神。她带我们走进了依莎贝尔所处的那个诗意而混乱年代,让我们无限向往之,但正是他们的失落造就了我们的成长。也许,这就是年过六十的贝托鲁奇对我们的回应,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每一代人都必然垮掉。